咬口苹果突然疼得倒吸凉气?照镜子发现牙齿上有小黑点?这可能是龋齿在作祟。作为口腔科常见的治疗项目之一,龋齿填充每年帮助上亿人挽救牙齿。但面对五花八门的补牙材料,很多人站在牙科诊所门口就犯了选择困难症。
那颗悄悄变黑的小牙齿,远比你想象的更危险。初期龋齿就像白墙上的霉斑,放任不管就会侵蚀整面墙。当细菌突破牙釉质侵入牙本质,冷热刺激就会引发尖锐疼痛。更可怕的是,蛀洞会成为食物残渣的天然仓库,进一步加速细菌繁殖。
有人觉得"小洞不补大洞吃苦"是吓唬人,但临床数据很诚实:从牙釉质龋发展到牙髓炎,平均只需要18个月。等到需要做根管治疗时,花费少要翻三倍。
现在主流的填充材料各有所长,就像买车要考虑油耗、性能一样,选补牙材料也得看这几个关键指标:
银汞合金——老牌劲旅耐用实惠,但美观度扣分。适合后牙大面积修复,临床数据显示其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。不过由于含汞争议,现在使用率逐年下降。
玻璃——儿童乳牙修复。会释放氟化物预防继发龋,但抗压强度略逊一筹。像松软的蛋糕,适合承力较小的部位。
复合树脂——前牙美学修复的当家花旦。28种颜色可选,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。现代纳米树脂的强度已经可以胜任后牙填充,但需要医生有娴熟的堆塑技术。
陶瓷嵌体——定制化高端修复体。像是给牙齿戴了个小头盔,适合缺损较大的后牙。CAD/CAM技术能做到0.05毫米的度,价格自然也贵。
躺在牙椅上的紧张感很多人都懂。其实现代技术已经让补牙变得轻松很多:先打麻药时会有蚊子叮咬般的刺痛,接下来全程无感。牙钻的"滋滋"声确实存在,但换成激光去腐设备就能实现静音操作。
关键的是去腐环节,好医生会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那样精细,既要去净腐质又要大限度保留健康牙体。后填充时的分层固化技术,直接影响补牙后的敏感程度。
刚补完牙就像新贴的手机膜,需要24小时养护期。树脂材料完全固化前,啃排骨、嚼年糕这些硬核操作请暂时放弃。有些人觉得补牙后酸痛正常,其实持续超过一周的敏感就要复查,可能是咬合高点在作怪。
定期检查才是真省钱妙招。建议每半年用牙线测试填充体边缘,如果出现勾挂感,说明材料已经开始微渗漏。早发现早处理,能避免二次龋坏带来的更大损失。
从社区医院200元的银汞填充,到高端诊所5000元的全瓷嵌体,价差主要来自材料和加工成本。树脂填充通常在600-1500元之间,但要注意有的机构用吸引顾客,实际操作时通过增加去腐费用变相涨价。
记住:好医生比好材料更重要。同样的树脂材料,操作不当会导致脱落率相差3倍。选择有显微设备的诊所,能显著提高修复精度。毕竟牙齿不像衣服,不能随便退换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