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子?这些被很多人忽视的小症状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。作为口腔健康的“隐形”,牙周病在我国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90%,但主动就医的人却不足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让牙齿“地基”崩塌的常见病。
牙周病早期的表现往往很轻微:晨起口苦口臭、牙龈偶尔红肿、刷牙时轻微出血。很多人误以为是“上火”,喝点凉茶就敷衍过去。随着病情发展,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:牙龈从粉色变为暗红色、牙齿间隙变大、吃东西容易塞牙、甚牙齿开始松动移位。到这个时候,牙槽骨已经遭受不可逆的损伤。
临床发现,35岁以上人群更容易被牙周病盯上。长期吸烟、糖尿病患者、孕期女性、戴矫正器的人群都是高风险群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病菌会通过影响全身健康,与心脏病、肺炎等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。
很多人以为牙结石是牙齿的“铠甲”,这个误解让无数人付出代价。事实上,牙结石就像蓄满细菌的“毒瘤”,它们堆积在牙龈边缘,持续释放侵蚀牙周组织。每1mg牙结石含有上亿个细菌,这些微生物会分解牙槽骨中的胶原纤维。
清除牙结石没有捷径,所谓“醋泡溶解”“牙粉祛除”都是伪科学。超声波洁牙才是金标准,过程中可能会有短暂酸胀感,但对健康牙龈完全不会造成伤害。建议每年进行1-2次洁治,就像定期为牙齿做“大扫除”。
预防牙周病要从改变日常习惯开始:选用小头软毛牙刷,采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),每天少清洁两次,每次不少于3分钟。别忽视牙线的重要性——它能清理掉40%牙刷够不到的菌斑。漱口水可以辅助杀菌,但不能替代机械清洁。
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需要分级治疗:轻度阶段通过洁治和龈下刮治可控制;中度需配合局部用药;重度可能要做牙龈手术。现在还有激光治疗等微创手段,能减少传统手术的不适感。记住,越早干预,治疗越简单,花费也越少。
误区一:“洗牙会让牙缝变大”。事实上,牙缝本就是被肿胀的牙龈和结石填满,清除后才会暴露真实状况。误区二:“治疗一次就能”。牙周病需要终身维护,就像高血压需要持续管理。误区三:“掉牙是自然衰老”。健康的牙齿可以伴随终生,脱落多是长期炎症导致。
特别提醒准妈妈们:孕期激素变化会使牙龈对菌斑反应更强烈,孕前做好口腔检查能降低妊娠期龈炎风险。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,高血糖环境会加速牙周组织。
下次发现牙龈出血时,别再简单归咎于“牙刷太硬”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就像定期体检一样必要。早期牙周病治疗费用可能只需几百元,等到牙齿松动再处理,花费可能要翻几十倍。记住,没有健康的牙周组织,再昂贵的种植牙也难长久。
牙齿是身体的硬组织,别等到失去才后悔。现在放下手机,用舌头轻触每颗牙齿——它们值得你更好的呵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