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苹果总留下血印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。作为困扰我国90%成年人的口腔问题,牙周病就像沉默的牙齿,早期不痛不痒,等出现松动时往往已到中晚期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被忽视的口腔健康隐患。
很多人把牙龈红肿出血归咎于“上火”,喝点凉茶就敷衍了事。实际上,牙周病是牙菌斑中的细菌引发的慢染。当细菌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,会产生刺激牙龈,导致牙龈炎;若继续发展,就会牙槽骨,形成牙周袋,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。
临床数据显示,35岁以上人群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不是龋齿,正是牙周病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牙周病菌还可能通过循环影响全身,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存在关联。
牙周病的发展往往悄无声息,但身体会给出这些提示:
- 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(非外伤性)
- 牙龈颜色变深红或紫红,质地松软
- 持续的口臭或口内异味
- 牙齿看起来变长(牙龈退缩导致)
- 牙齿轻微松动或咀嚼无力
如果发现以上任何一项,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口腔科检查,简单的牙周探诊就能判断病情程度。
1. 日常清洁要到位
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,牙刷倾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度水平颤动。配合牙线清洁牙缝,必要时使用冲牙器。注意:横刷牙齿、用力过猛反而会损伤牙龈。
2. 定期洗牙不能省
即使每天认真刷牙,仍会有30%的牙菌斑残留。建议每6-12个月进行一次洁治,清除顽固的牙结石。特别注意:洗牙不会让牙缝变大,变大的是原本被牙结石填满的缝隙暴露了。
3. 治疗要系统规范
确诊牙周病后,医生会根据病情采用龈上洁治、龈下刮治、根面平整等阶梯治疗。中重度患者可能需配合药物治疗或牙周手术。切记不要自行购买牙龈药,这只能暂时缓解症状。
误区一:牙齿不疼就不用管
牙周病早期通常感,等到牙齿松动时往往已错过佳治疗时机。
误区二:洗牙会损伤牙齿
正规的超声波洁牙不会损伤牙釉质,反而能预防牙周病恶化。
误区三:老了都会掉牙
牙齿脱落不是自然衰老现象,通过有效防治,完全可以做到“8020”(80岁时仍有20颗功能牙)。
孕妇、糖尿病患者、正畸人群、吸烟者都是牙周病高危群体。比如孕妇激素变化会加重牙龈炎症,而牙周病又可能增加早产风险;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更难控制,会形成恶性循环。这些人群建议每3-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。
后提醒大家,牙周病治疗是持久战,需要医患配合。就像管理慢性病一样,既要规范治疗,更要坚持日常维护。下次刷牙时多关注牙龈状态,别让“小出血”酿成“大麻烦”。
如果有更多疑问,建议携带具体检查资料,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面诊。记住:早期干预花的钱和时间,远比后期修复要少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