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吃饭时突然牙齿一酸,喝冰咖啡时莫名刺痛,照镜子发现牙龈边缘泛红……这些信号可能都在提醒你:该洗牙了。但很多人对洗牙存在误解,有人觉得是医院创收项目,有人认为会让牙缝变大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方式,说清楚关于洗牙的那些事儿。
每天刷牙再认真,也挡不住牙结石的堆积。就像烧水壶用久了会结水垢,牙齿表面24小时都在形成菌斑,这些黏糊糊的细菌群落如果在72小时内没被清除,就会钙化变硬成为牙结石。普通牙刷对这种顽固分子根本为力,这就是为什么连牙医自己都会定期洗牙。
临床数据显示,长期不洗牙的人,牙龈出血发生率是定期洗牙者的3.2倍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炎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都存在关联性。所以洗牙绝不是简单的"牙齿美白",而是切断疾病源头的预防性治疗。
误区一: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 这可能是冤的误解。洗牙后觉得牙缝变宽,其实是原本被牙结石填满的空间被清理出来了。就像清除墙角堆积的杂物后,墙面看起来更宽是一个道理。
误区二:"洗牙特别疼" 健康牙龈洗牙时只有轻微酸胀感。如果觉得疼痛明显,恰恰说明牙龈已经存在炎症,这种情况反而更该及时处理。现在正规机构都有舒适化洁牙选项,怕敏感的人可以选择。
误区三:"洗完牙牙齿会变松" 这个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。牙齿松动是长期牙周的结果,洗牙只是让原本被结石"固定"的松动牙暴露出来。不及时处理,牙齿才会真正保不住。
没有牙龈问题的成年人,每年1-2次常规洁牙足够。但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:
• 吸烟者建议每半年一次,烟渍更容易吸附菌斑 • 糖尿病患者好3-4个月检查一次 • 备孕女性务必提前做口腔检查 • 正在做正畸治疗的患者需遵医嘱增加频次
这里要划重点:洗牙频率不是越频繁越好。过度洁治可能损伤牙釉质,具体间隔需要医生评估。
正规机构的洁牙通常包含四个步骤:
1. 口腔检查:医生会先用探针检查每颗牙齿的牙周袋深度 2. 超声波洁治:高频振动击碎大块结石,会有"滋滋"的轻微震动声 3. 喷砂处理(非必需):针对烟渍茶渍等色素沉着 4. 抛光养护:用橡皮杯和抛光膏让牙面光滑
全程大约30-40分钟,过程中可以举手示意休息。现在很多机构会护目镜和耳塞,体验已经比早些年舒适很多。
刚洗完牙的那天要特别注意:
• 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,暂时告别火锅和冰淇淋 • 不要用牙签剔牙,改用牙线轻柔清洁 • 刷牙时选用软毛牙刷,温水漱口 • 少数人会出现短暂敏感,一般2-3天自行缓解
如果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,需要立即复诊。但这种情况在正规操作下极少发生。
后提醒大家,洗牙是医疗行为,要注意辨别机构资质:
1. 查看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是否在有效期内 2. 确认操作人员有口腔执业医师证或护士证 3. 观察消毒流程,器械是否从密封袋中取出
记住,街边美容院没有资质开展洗牙项目,价格异常低廉的团购套餐可能存在风险。爱护牙齿这件事,值得你选择靠谱的机构。
牙齿就像身体的"门面担当",定期洗牙既是健康投资,也是生活品质的体现。下次当牙刷出现粉色泡沫时,别再犹豫,给自己约个洁牙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