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喝冰咖啡突然牙根一酸,咬坚果时某个位置隐隐作痛,夜里睡觉牙龈一阵阵抽痛……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症状,可能是牙体牙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作为口腔中常见的健康隐患,牙体牙髓病初期症状隐蔽,但放任不管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脱落。
如果把牙齿比作一座房子,牙体就是坚固的外墙,而牙髓则是藏在深处的"水电系统"。当蛀牙、裂纹或外伤牙体保护层,细菌便会入侵牙髓腔。这个布满神经血管的狭小空间一旦感染,就会出现三种典型反应:
冷热刺激痛像是被电击,食物残渣卡住时胀痛难忍,夜间平躺时自发剧痛——这些症状表明牙髓可能已经发炎。更棘手的是,感染可能通过根尖孔扩散到牙槽骨,形成可见的牙龈脓包。
很多人不知道,日常这些行为正在加速牙体损伤:用牙齿开瓶盖或撕包装,长期横向用力刷牙导致楔状缺损,把牙齿当剪刀咬断线头。更普遍的是,喝碳酸饮料后不漱口,让酸性物质持续腐蚀牙釉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损伤是看不见的。比如运动时不戴防护牙托导致的隐裂,或者夜间磨牙造成的慢性创伤。牙医门诊经常遇到患者疑惑:"我每天刷牙两次,怎么还会有蛀牙?"其实后牙咬合面的窝沟、牙齿邻接面都是容易藏匿细菌的盲区。
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变,现代牙科有阶梯化治疗方案。早期龋齿通过纳米树脂补牙就能解决,操作时间短且能保留更多健康牙体。当感染波及牙髓时,根管治疗成为保住牙齿的后机会。
很多人听到"抽神经"就害怕,其实现在的显微根管治疗早已不同往日。牙科显微镜能找到隐蔽的根管口,超声荡洗技术可以清洁复杂根管系统。完成治疗的牙齿建议做全冠保护,就像给历经修缮的古建筑加上抗震框架。
预防牙体牙髓病只需要做到三件事:每天使用含氟牙膏配合巴氏刷牙法,牙线清洁邻面取代牙签,每半年洗牙时同步做口腔检查。对于容易蛀牙的人群,可以定期做的窝沟封闭。
当出现敏感症状时,别急着用感牙膏掩盖问题。及时拍片检查才能发现早期的邻面龋或隐裂。记住,牙体损伤不可逆,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省钱省心的选择。
"治疗过的牙齿不会再生病"是危险的想法。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营养供给会变脆,咬硬物可能劈裂。"不痛就不用看牙医"更是误区,很多病变初期根本没有疼痛感。
现在起关注牙齿发出的微小信号,别等到夜不能寐才求医。健康的牙齿不该成为品,科学认知加上及时行动,就能守护好这个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