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友睦猎德口腔门诊部的诊室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一位戴着金属牙套的青少年正对着镜子露出期待的笑容,而站在他身后的张灵超医生手持口腔模型,耐心讲解着治疗方案。这位从业20年的口腔正畸医师,已帮助上万名患者完成牙齿排列矫正,尤其在青少年牙颌畸形领域积累了独特经验。
2003年从口腔毕业后,张灵超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。在获得口腔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后,他选择将全部精力投入正畸临床工作。"牙齿矫正是个精细活儿,特别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,既要考虑当前牙齿排列,还要预判颌面生长趋势。"张医生这样解释他选择专攻青少年矫正的原因。
在门诊部展示的照片中,有个12岁男孩的治疗对比令人印象深刻。原本前突的门牙经过两年系统矫正,不仅重现整齐弧线,更让原本不敢大笑的孩子重展自信。"我们用的金属自锁托槽技术,配合个性化加力方案,既又减少复诊次数。"张灵超翻动着治疗记录说道。
在数字化正畸技术普及的今天,张医生仍保持着传统正畸医师的坚持。每个工作日早晨,他总会提前到诊室检查器械消毒情况;每接诊新患者,必先花半小时倾听需求。"有位妈妈带着女儿跑了三家机构,终选择我们,就是因为我们在面诊时就了三种可行方案。"
在矫正方式选择上,张灵超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搭配。对于需要快速的,他建议采用金属自锁托槽;对美观要求高的上班族,则推荐隐形矫正方案。"没有好的技术,只有适合的方案"——这句话已成为他的诊疗座右铭。
跟随张医生半天的诊疗过程,能发现许多独特细节:检查时总会用手背先试仪器温度;调整托槽力度时会观察患者微表情;甚会在病历本上手绘牙齿预测图。"正畸是门视觉艺术,我们要在三维空间里规划每颗牙齿的轨迹。"说着他展示了一个正在进行的复杂病例,通过阶段性石膏模型可以清晰看到牙齿位置的渐进变化。
在友睦猎德口腔的年终总结会上,张灵超的治疗完成率连续五年保持前列。当被问及秘诀,他笑称不过是把基础工作做到:"取模、科学设计、规范操作,加上定期跟踪调整,这就是全部。"
随着暑期矫正高峰来临,张医生的诊室外总坐着不少等候的学生。他特别提醒家长:"牙齿矫正不是越早越好,但7岁左右的咬合检查非常必要。"近年来,他多次参与校园口腔健康讲座,希望能帮助更多家庭建立科学认知。
对于网络流传的"7天快速矫正"等说法,张灵超直言不讳:"正畸治疗有其客观规律,牙齿每月不超过1毫米才是范围。"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,这位医师仍坚持着医疗本质的守护。
傍晚时分,完成后一个复诊病例的张医生正准备下班,护士突然带来一位紧急外伤患者。没有丝毫犹豫,他重新穿上白大褂走向诊室——这个瞬间,或许就是医者初心好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