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?这可能不仅是上火,而是牙周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。牙周问题就像沉默的,初期不痛不痒,等察觉到松动时往往已错过佳干预期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被忽视的口腔健康守护者——牙周治疗。
当牙菌斑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,会形成坚硬的牙结石。这些“石头”不断刺激牙龈,导致红肿出血,这就是牙龈炎的典型表现。若不及时处理,炎症会向深层蔓延,发展为牙周炎。此时不仅会出现口臭、牙龈萎缩,牙槽骨也会被慢慢“吃掉”,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。
数据显示,35岁以上成年人中,近90%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。但令人担忧的是,多数人把牙龈出血当作“小事”,直到咬不动食物才就医,此时治疗成本和时间都要翻倍。
1. 基础治疗:给牙齿做个深度SPA
洗牙(洁治术)是入门级操作,用超声波震碎表面的牙结石。而龈下刮治则要更深入,医生会用精细器械清理牙龈下方的结石和病变组织,相当于给牙根做“大扫除”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局部麻醉,但治疗后出血症状会明显改善。
2. 药物治疗:炎症的灭火器
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,医生可能会开具含氯己定的漱口水,或者将抗生素凝胶直接注入牙周袋。但要注意,药物只能辅助控制感染,不能替代机械清理。
3. 手术治疗:后的防线
当牙槽骨吸收时,可能需要进行牙龈翻瓣术,直接暴露牙根进行清洁。更者可能需要引导骨再生术(GBR),用生物膜帮助骨骼重建。这类手术期较长,通常需要3-6个月稳定。
4. 维护治疗:终身必修课
完成急性期治疗后,每3-6个月的复诊关重要。医生会通过牙周探诊检查情况,必要时进行抛光维护。记住,牙周治疗不是一劳永逸,就像花园需要定期除草。
误区一:“洗牙会让牙缝变大”
牙缝变大的真凶是原本占据空间的牙结石被清除,暴露出已被的牙槽骨。不及时清理,缝隙会越来越大。
误区二:“治疗一次就能”
牙周炎是慢性病,就像高血压需要长期管理。规范治疗可以控制进展,但无法让已吸收的骨骼完全复原。
误区三:“只有老人才需要担心”
临床上20多岁就出现牙槽骨吸收的并不少见。尤其是吸烟人群、孕妇和糖尿病患者,都属于高风险群体。
1. 选择小头软毛牙刷,采用巴氏刷牙法(45度角震颤),每天少两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
2. 牙线比冲牙器更重要,能有效清除牙缝邻面的菌斑,建议每晚使用
3. 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就像给汽车做保养,早发现早处理
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已经出现牙龈萎缩、牙齿移位或咀嚼无力,请立即预约牙周专科医生。现代牙周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,越早干预,越能保住天然牙齿。你的每一次及时就医,都是在为未来省下种植牙的高额费用。
后送大家一句话:对待牙周健康,宁可“小题大做”,也别“亡羊补牢”。毕竟再好的假牙,也比不上原装的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