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拔牙,很多人反应就是恐惧——冰冷的器械、钻头的噪音、术后的肿胀疼痛。但事实上,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现代拔牙已经能实现。今天我们就来拔牙的那些事,帮你消除顾虑,做好充分准备。
牙齿陪伴我们一生,但有些情况不得不和它说再见。常见的拔牙原因是智齿阻生,横着长或顶着邻牙,容易引发发炎和疼痛。此外,龋坏无法保留的牙齿、牙周病导致松动的牙齿、正畸需要腾出空间的牙齿,都可能需要拔除。如果医生建议拔牙,一定是经过评估后认为保留它的风险更大。
拔牙看似是个小手术,但准备工作不能马虎。首先要拍一张牙片或CT,让医生看清牙齿的位置和牙根形态,尤其是复杂的智齿。女性要避开生理期,以免凝血功能受影响。术前一周别吃活血类药物,比如阿司匹林。当天记得吃饱饭,因为拔牙后两小时不能进食。如果特别紧张,可以提前和医生沟通,选择舒适化治疗,比如镇静或静脉麻醉。
这是患者关心的问题。现在的麻醉技术非常成熟,医生会先用表麻膏涂抹牙龈,再注射麻醉剂,进针时只有轻微蚊虫叮咬感。等麻药起效后,整个拔牙过程基本,你只会感觉到医生在操作,但没有痛觉。复杂牙可能需要切开牙龈或分块拔除,但全程都在麻醉状态下完成。真正需要勇气的是面对未知,当你了解流程后,恐惧会自然减轻。
术后护理直接影响速度。要紧咬棉球40分钟止血,24小时内别刷牙漱口,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干槽症。前两天冰敷面部能有效消肿,饮食以温凉的流食为主,避免用吸管吮吸。医生开的抗生素要按时服用,如果三天后疼痛加剧或出现异味,要及时复诊。多数人一周左右就能基本,但完全愈合需要1-3个月。
有人说"拔智齿能瘦脸",其实脸型由骨骼决定,拔牙不会改变骨骼宽度;还有人说"期不能拔牙",其实是增加出血风险而非禁忌;危险的误区是自行处理松动牙,容易引发感染甚大出血。记住,的事一定要交给医生。
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指标再拔牙;孕妇尽量选择孕中期处理急症;老年人拔牙前要评估全身情况;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调整用案。把这些情况如实告知医生,他们会制定个性化方案。
拔牙不可怕,可怕的是因恐惧耽误治疗。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配合医生指导,你会发现拔牙就像睡了一觉那么简单。与其忍受反复发炎的痛苦,不如用一小时的"短痛"换长久的口腔健康。